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关键路径。面对即将迎来的“十五五”历史新起点,在全球产业竞争加剧、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大力推进制造业“三化”发展意义深远,要更好激发制造业创新发展潜力。
制造业“三化”发展是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支撑。高端化发展将推动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提升国际分工话语权,助力国际循环的质量跃升;智能化发展将催生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服务等新业态,以个性化、高品质供给激活内需市场;绿色化发展则将通过建立低碳循环产业体系,优化国内产业结构,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制造业“三化”发展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端化聚焦航空航天、集成电路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筑牢国家科技安全屏障;智能化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赋能制造业,加速创新要素流动与成果转化;绿色化驱动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技术研发应用,为“双碳”目标提供技术支撑。
制造业“三化”发展成为破解资源环境约束、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绿色化服务于降碳减排,从源头减少制造业的资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智能化借助数字技术实现能源资源的精准配置与高效利用,大幅提升能源使用效率;高端化推动制造业向低能耗、高附加值领域转型,优化产业结构。三者协同发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制造业“三化”发展是维护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重要保障。高端化提升我国在关键领域的自主可控能力;智能化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响应能力,提升应对外部冲击的韧性;绿色化推动建立自主可控的绿色能源、资源供应体系,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三化”发展成果丰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高端化进程中,我国制造业不断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2024年,集成电路制造、光电子器件制造、半导体器件专用设备制造等行业增加值显著增长,展现出高端制造领域的强劲发展势头。大飞机C919商业运营持续拓展,其核心技术国产化率稳步提升。嫦娥六号月背采样返回,相关高端技术正逐步向民用工业领域渗透,带动整个制造业高端化发展。
在智能化进程中,我国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全面加速。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深刻改变了生产方式与商业模式。截至2024年底,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跃居世界第三,重点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和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大幅提升,已培育出众多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2024年产量居全球首位,生产过程中广泛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在绿色化进程中,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持续向绿色低碳方向优化。国家级绿色工厂数量持续增加,产值占比稳步提升。新能源产业发展迅猛,汽车用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产量增长显著。规模以上工业中清洁能源占比不断提高。
“十五五”时期,为深入推动制造业“三化”发展,需以问题为导向,紧扣国家重大战略,从以下五方面系统施策。
一是深化制度改革,破除高端化发展瓶颈。围绕科技强国战略,聚焦“卡脖子”领域,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优化航空航天、集成电路等高端制造项目行政审批流程,推行告知承诺制,缩短项目落地周期。组建跨部门协同的高端制造产业联盟,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整合产学研资源,推动关键技术攻关,提升产业附加值与国际竞争力。
二是构建共享生态,降低智能化转型门槛。针对中小企业智能化转型成本高的痛点,依托数字中国建设,搭建区域智能化共享平台,盘活闲置算力、设备资源,实现企业按需租用,降低门槛。推动智能制造技术开源共享,鼓励企业基于开源社区二次开发,减少对国外商业软件依赖,加速全行业智能化升级。
三是完善标准体系,强化绿色化转型动力。对标“双碳”目标,建立全生命周期绿色制造标准,推行绿色认证制度。对达标企业给予政策倾斜,激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发展循环经济。搭建绿色制造信息共享平台,促进企业间经验推广,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抢占全球绿色贸易先机。
四是优化协同机制,筑牢产业链安全根基。针对产业链薄弱环节与协同低效问题,落实国家安全战略,建设数字化供需对接平台,促进上下游精准匹配。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破解高端技术人才短缺难题,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与供应链韧性。
五是拓展开放格局,开辟发展新空间。立足新发展格局,推动国内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与协同互补,避免同质化竞争。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员国合作,通过国际交流活动帮助企业对接海外市场、引进先进技术,为制造业“三化”发展开辟广阔空间。
来源: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文章、图片等信息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平台所有,仅用于学术分享,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做删除处理!